-是先天的文藝歷史因素,還是電影/電視工業早已步入不能產出情節劇以外的固化狀況?台灣新一代導演難度無法在電視劇的劇毒中解放,轉化出更有趣,更具批判力,或問題意識的情節劇嗎?想想偉大的經典荷里活電影中的導演們,在追求故事性與吸引觀眾的手法外,難道會失去對形式,還有社會一針見血的批判,更不要說當中的人情練達. 戲中難免有令觀眾容易觸動的地方,但所謂的共嗚背後除了情感的溫度外就沒有其他了,當以為畫面上去戲劇化(例如鏡頭不對演員作正面的捕捉),就算回避再多,也只不過加強戲劇性,更何況當所謂的「回避」己經成為主流製作的手段時,不過是附合了觀眾約定俗成的理解. 情節劇成為電視工業生產的過盛產物後,也慢慢失去應有的力量,更不要說有多少創作人願意去改革,《竹马拉着我去领证,回来路上遇到车祸. 为了护着他,我成了植物人,他丧失了记忆. 两年后我醒来,他不仅不记得我,还有了新的恋人,而我成为了那个死缠烂打的人超清全集正在播放》是同質性的產物,演員多努力背後又有充足資料收集也好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