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,虽然关于课程论学科群层次的划分,学界仍存在不一致的观点,但课程论已然分化为一个学科群确实是不争的事实。分化了的课程论各自有着更专精也更具体深入的研究方向,如课程社会学、课程文化学、课程政治学、课程评价论、教材论、课程设计理论等。这些分支学科从不同角度、不同层面深化了人们对课程及课程实践的理解。课程论不再是基本原理意义上的课程论,而是有着更丰富的内容与方法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要承认课程论可以有更广阔的研究内容、更多样的研究范式。当然,更要明确:课程设计、课程内容选择、课程实施等一般课程论依然是课程论的核心,但要与其他分支学科加强交流与互动,使之更具开放性和理解性.
也有学者对课程论学科外延的扩大表示担心。李群认为,我们支持研究内容的创新和个性的体现,但是不能把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外延无限扩张,甚至等同于教育学,使其承载过于宽泛的内容负荷。如学生成长、教师发展等问题虽与课程、教学有一定关系,但没有必要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详细阐述,否则会出现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,难以凸显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色。②吴吉东也认为,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拓宽,应促进其学科地位的不断成熟和独立,绝不应造成其学科地位的动摇甚至丧失。③换言之,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拓宽应当保持相对开放的边界,该领域的理论工作者需防止其理论基础无限扩大,而混淆课程与教学论同其他学科理论的界限,出现各学科彼此之间过度重叠、交叉的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