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此,存在这样一个原则:没有观念性(ideality),没有现实性(reality)。这一原则获得了确证抑或获得完全的澄明。正如我们能够指出的那样,所有意识的最终基础就是自我与他自身的交互活动,这一原则依赖于从多个视角对非我进行关注。这是有限的精神无法逃避的一个循环,除非它试图断绝理性,走向自我消解,否则这一循环也是它不愿逃避的。(《知识学》,248页)
之前对意识的讨论包含着一个应该被提出的问题。这一问题源于一个理论的片面本性,该理论围绕着为外在世界所包围的个体的有限性,以及这种限制的本性而展开。对于这一限定的双重视角承载着一个关于主体的双重视域。从实在论的视域来看,主体被理解为一个有限的存在,他的活动将受限于与其对立的外在世界。这个有限的主体是一个经验的主体,它作为现实的人而存在着。从观念论的视域来看,主体是一个理论的建构,它的活动对应于费希特的设定,因此完全是非限定的,无限的存在。这种主体性的形式当然不是经验的,也不是经验性的。它仅是一个理论的构建,它的存在只是为了使讨论得以展开。在此,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联结主体的两个方面,以达到一个单一的、和谐一致的观点。